成语小故事
成语小故事1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成语小故事2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成语小故事3一、金蝉脱壳
公孙阅托媒人到钟离家说情,钟离秋的姐姐钟离春为使妹妹忘记疯子孙膑,收下聘礼,未曾想钟离秋痴心不改,并与姐姐大闹一场。
钟离春是个剑术高超的烈女,她为了断绝妹妹的恋情,欲杀孙膑。孙膑面对死亡,仰天长叹,叹自己空有世上无双的《孙子兵法》,却无用武之机,辜负了祖先和老师的厚望。钟离春方知孙膑是装疯。
钟离春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国都,遇到了齐国将军田忌,将孙膑的遭遇告诉了田忌,请田忌设法解救孙膑。田忌不信孙膑其才,田忌的门客禽滑说他到魏国一试孙膑,然后见机行事。
禽滑来到魏国,在钟离春的安排下与孙膑见面。一番交谈,禽滑与孙膑相见恨晚。禽滑用孙膑之计,让自己的仆从装扮成蓬头垢面的孙膑醉卧猪栏,孙膑乘机躲入禽滑的马车逃离魏国。
二、李代桃僵
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死,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
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
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齐威王纳闷,询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齐王,齐王立即召见孙膑。
三、围魏救赵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四、擒贼擒王
庞涓为报复齐国,纠集楚国、韩国、燕国讨伐齐国,扬言若齐国不交出孙膑,便毁灭齐国。邹忌等人也推波助澜主张交出孙膑以解齐国之难。齐威王为齐国安危,答应了庞涓的条件。
钟离春劝孙膑离开忘恩负义的齐国,另择明主。田忌、田国也劝孙膑逃走。孙膑胸有成竹,说他可兵不血刃,使庞涓撤兵。
盟坛上,四国元帅商谈退兵和好之事,庞涓坚持必须得到孙膑,才可退兵。装扮成齐国将军的钟离春押着假孙膑来到坛下,庞涓上前辨认孙膑,冷不防被钟离春用剑逼住,周围的魏国士兵怕钟离春杀庞涓,不敢上前。庞涓无奈,只好答应退兵。
五、以逸待劳
楚、韩、燕三国部队退去。庞涓也只好撤军。回军的路上庞涓越想越气,又带大军杀回。
魏国大军的突然返回,使齐国有此措手不及。齐威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抗敌。虽然楚、韩、燕三国的部队已经返回,齐军和魏军相比还是敌强我弱,孙膑令全军守而不出。
庞涓为激孙膑出营作战,命魏国士兵在营外高声漫骂。孙膑仍按兵不动。田国气愤不过,要求出兵,没想到孙膑竟然同意。田国率精干之兵不断袭击敌人,使魏军更加疲惫。
庞涓战不能战,拖又拖不起,只好撤军,孙膑乘机出兵,大败魏军。
成语小故事4(一)井底之蛙
【典故】《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二)叶公好龙
【典故】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 ……此处隐藏6809个字……接受,反而听信谗言,把他流放到外地。屈原心烦意乱,请人卜卦。他对占卜人说:对君王应该是真诚直言呢,还是虚假应酬?应为真理正义牺牲一切呢,还是奴颜婢膝、苟且偷生?应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和鸡鸭去争食吃?……占卜人被屈原的问题难住了,拱拱手说:对不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会有短的时候,寸会有长的时候),神也有不灵的时候。你的问题我没法卜。尺短寸长由此简化而来。
尺短寸长比喻事物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成语小故事10历史故事:司马穰直
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军事家司马穰苴是一个信守军规的军事将领。有一次国君的亲信庄贾视察军队,不按规定的时间到达军营,司马穰苴依军令要将庄贾斩首。国君派人为庄贾求情,这个人未经允许就将马车驶入营门。司马穰苴就杀了此人的仆人和驾车的马,以示惩戒。这种不畏权贵、信守军令的作风,使司马穰苴树立了威信。打仗的时候,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最终打败了敌人。
成语小故事11战国时期鲁国邹(今三东邹县)人孟子,名轲,字子舆,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辩论深入,有说服力。
有一次,孟轲跟他的学生公孙丑讲了一个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宋国有一个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的太慢。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里,疲劳不堪地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的儿子听了,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只见禾苗全部枯槁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对违背客观规律者的严重警告。我们应从中得到启发,在认识与改造世界中,切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成语小故事12原意是在地上画出线路,就可成为图形,用来说明地理形势等。形容人点画之间就成文章,才能超群。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
敬侯张安世的长子千秋和大将军霍光的儿子霍禹都是西汉时的中郎将。
一次,两人一起领兵跟随度辽将军范明友攻打乌桓国。战事结束后回到京城,千秋到霍府拜见霍光。霍光正在庭园散步,因为是世交晚辈,不必多礼,就请千秋到园中相见。
交谈中,霍光询问千秋和乌桓交战的策略、山川形势等。千秋就将如何出兵、行军路线、交战情形等详细地讲给霍光听,为了使霍光听得更明白,就找了一根树枝,一边口述,一边就在地上画出交战区的地理形势,兵力布置图,把双方的情况和交战过程介绍得清清楚楚,一点不漏。
霍光接着问霍禹,霍禹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只说:“有文书记载。”霍光因此非常器重千秋,认为霍禹无能,叹气说:“从此后霍家将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张家将一代比一代强!”
事实果然如此。霍光死后,担任大司马的霍禹谋反,霍氏家族全部被诛灭。张家子孙代代相传,仅宣帝、元帝两朝,担任侍中、中常侍等官职的张氏子弟就有几十人。
人们说起此事时常常把他们两人作比较。
成语小故事13历史故事:赵氏孤儿
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后,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践自己的诺言。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三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要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要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拿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最后杵白说:“让我去死吧。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也比我有用些。”于是杵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当时屠岸贾要赏程婴一笔钱并给他官做。程婴说:“您多赏点钱,我不做官,我出卖了朋友,人家会骂我,不如多拿点钱远远离开京城,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屠岸贾误认为程婴是跟自己一样的势利之徒,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给了一大笔钱。程婴带着钱和赵氏孤儿藏在深山里。一躲19年,不仅把赵氏孤儿培养成人了,而且调教得能文能武。程婴这才告诉这孤儿19年来的事情经过,赵氏孤儿最后终于在程婴的帮助下,报了仇,把屠岸贾一伙全杀了,把赵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婴和杵臼真可谓“一诺千金”,是古代讲信用的典型。
成语小故事14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担任医师,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尹何太年轻而且从来没做过官,大家都怕他能力不够。可是子皮却不以为然,他说:“他的诚实很令人欣赏,相信他绝对不会辜负我对他的期望,而且现在正是给他学习的好机会。”
子皮的另一位大臣子产从容地回答:“大王您想培养年轻人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这样做反而会害了他。就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切肉,他反而会剁伤自己的手。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让尹何在正式当医师之前能够多加学习,那么,在他从事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井井有条,否则将会为国家带来想不到的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的一番话后,恍然大悟地说:“你说的非常道理,以后每件大事我都要事先听听你的意见,才不会犯下大错。”
没想到谦虚的子产却摇头说:“人的想法就像每个人的外貌一样,各自不相同,我的意见只能做为参考罢了!”
成语小故事15安然无恙
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不!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文档为doc格式